下祭,谓以尊祭卑。《礼记·祭法》:“王下祭殤五,适子、适孙、适曾孙、适玄孙、适来孙。诸侯下祭三,大夫下祭二,适士及庶人祭子而止。” 陈澔 集说:“以尊祭卑,故曰下祭。”
在毕节,丧葬文化贯穿人们的日常生活,面对死亡,这是一件极度庄重和严肃的事情。老人过世,民间俗称“白喜”。按照约定俗成的礼节,老后家为第一大祭,其次才是儿子的后家和女儿的前家,最后才能轮到孙子辈的。这个顺序非常严格,如果排列在前面的还没到,后面的先来了也不是不能优先接待的,必须列队等候,以放地炮为号,现在多改为大鞭炮,鞭炮也不能多放,一般是客人放第一炮预告下祭的队伍来了,希望主人家予以接待,而主人家这时候要放炮回应已经收悉,然后派出接待队伍,接过下祭队伍里面的花圈、灯笼等纸扎,也叫纸火,和毛毯。棉被等礼品。孝家则跪着迎接,等接待队伍拉起来,劝解不要悲伤。
准备花圈
催促还没有到的亲戚抓紧时间
客家主人领着下祭的队伍前进
展开全文
队伍由邻居和亲戚朋友组成
下祭的队伍2
烟花爆竹一样都不能少
大鼓能很好地增加气氛
精彩的演出价格不菲
多人围观
唢呐登场
一曲接着一曲
亲戚都来了
无线麦的二胡有点科技感
这也算一种传承吧
留守妇女也找到了工作
天真的小孩还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悲伤
阳光和少女的微笑一样温暖
杨刚摄影报道
天视文化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