班蝥的种植和炮制
来源
为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全虫。7~8月间于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,捕捉时宜戴手套及口罩,以免毒素刺激皮肤、粘膜。捕得后,置布袋中,用沸水烫死,然后取出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
①南方大斑蝥
又名:大斑蝥。体长15~30毫米,底色黑色,被黑绒毛。头部圆三角形,具粗密刻点,额中央有一条光滑纵纹。复眼大,略呈肾脏形。触角1对,线状,11节,末端数节膨大呈棒状,末节基部狭于前节。前胸长稍大于阔,前端狭于后端;前胸背板密被刻点,中央具一条光滑纵纹,后缘前面中央有一凹陷,后缘稍向上翻,波曲形。小楯片长形,末端圆钝。鞘翅端部阔于基部,底色黑色,每翅基部各有2个大黄斑,个别个体中斑点缩小;翅中央前后各有一黄色波纹状横带;翅面黑色部分刻点密集,密生绒毛,黄色部分刻点及绒毛较疏。鞘翅下为1对透明的膜质翅,带褐色。足3对,有黑色长绒毛,前足和中足跗节均为5节;后足的跗节则为4节,跗节先端有2爪;足关节处能分泌黄色毒液,接触皮肤,能起水泡。腹面亦具黑色长绒毛。
具复变态,幼虫共6龄,以假蛹越冬。成虫4~5月开始为害,7~9月为害最烈,多群集取食大豆之花、叶,花生、茄子叶片及棉花的芽、叶、花等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②黄黑小斑蝥
又名:黄斑芫青。外形与上种极相近,体小型,长10~15毫米。触角末节基部与前节等阔。生活习性及分布同上种。
【生境分布】
主产河南、广西、安徽、四川、贵州、湖南、云南、江苏等地。以河南、广西产量较大。
性味
辛,热;有大毒。
炮制
斑蝥:拣净杂质,除去足、翅。
米斑蝥:将米置锅内加热,喷水少许至米粘贴锅上,俟烟冒出时,加入斑蝥,轻轻翻炒,取出,去净米粒,除去足、翅。(每斑蝥10斤,用米2斤)
性状
(1)南方大斑蝥:呈长圆形,长约为15~22毫米,宽5~8毫米。头及口器向下垂,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各一对,触角多已脱落。 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,黑色,有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;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。 胸腹部乌黑色,胸部有足3对。有特殊的臭气。
(2)黄黑小斑蝥,外形与上种极相近,体小型,长10~15毫米。触角末节基部与前节等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