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
编辑
系列初代游戏《幻想传说》改编自游戏编剧兼主程序员五反田义治的未出版小说《幻想传说》(Tale Phantasia)。在编写游戏故事中,遗弃或改编了几个原小说元素[106][107]。游戏1986年建立的独立游戏开发工作室由狼组开发[108]。因原雇主日本通讯网络能力糟糕,多名狼组成员寻求独立的游戏发行商。在和艾尼克斯协定未果后,他们和南梦宫(现万代南梦宫)签订了发行合同[109]。超级任天堂版《幻想传说》开发周期陷入困境,狼组和南梦宫就许多创意产生分歧[110]。分歧导致大部分狼组成员在游戏开发后离开建立新公司tri-Ace,即星之海洋系列的开发商[110][111]。留下来的成员继续开发传说系列游戏[110]。
工作室一直独立,直到2003年被万代南梦宫吸收后易名南梦宫万代工作室[108]。万代南梦宫、日本通讯网络和系列总监菊池荣二分别持有工作室的股份。2006年南梦宫买下了通讯网络的股份,再之后又买下了菊池的,从而完全控制工作室[112][113]。2011年中段的财政报告显示南梦宫传说出于严重财政困难,有2011万美元债务,同时报告上一财年亏损[114]。同年11月母公司正式宣布吸收工作室[115]。在南梦宫传说被吸收后,原系列品牌管理人马场英雄被指定担任系列制作人。他曾担任过原版《心灵传说》制作人[116][117]。同时吉积信担任总系列制作人,他参与过《宿命传说》和《圣洁传说》等多部游戏的制作[48][114][118]。
艺术设计
编辑
系列采用模仿竞争动漫的卓越艺术风格[9]。马场称,当制作团队决定主角的故事、个性和环境后才创作角色设计。此外画师可以用自己的想象,但也会被要求修改着装细节和面部表情[119]。漫画家藤岛康介是系列主设计师之一。他从《幻想传说》就开始参与角色设计,此后他还为《深渊传说》、《薄暮传说》和《无尽传说》等作品设计角色[9][120][121]。另一名设计师猪股睦美从《宿命传说》参与设计,他参与了《永恒传说》、《重生传说》和《无尽传说》等设计[9][122]。第三名长期设计师是奥村大悟,他为《无尽传说2》和《仙乐传说 拉塔特斯克的骑士》设计角色[123]。其他设计师还有中泽一登(《遗迹传说》)[124]、木村浩一(《无尽传说2》)和岩本稔(《热情传说》)[125][126]。游戏世界和角色的艺术设计风格从卡通渲染动画(《薄暮传说》)到写实风格(《无尽传说2》)不一[84][125]。作品的艺术风格由开发者依主题和故事决定[102]。
游戏有动画过场,同时制作团队为提升玩家第一印象而将之视为重点。系列力避一般动漫的夸张等修饰、以及作品间的常见叙事元素[5]。《宿命传说》是首部采用这种过场动画的作品[127]。除了《无尽传说》和《无尽传说2》外的过场由Production I.G制作;为了展示系列的新艺术方向,这款游戏的动画交由Ufotable制作[102]。制作团队作为实验,发行了两种任天堂DS《心灵传说》版本,其一采用Production I.G的传统动画,其二采用Shirogumi公司的计算机成像(CGI)过场。结果显示在爱好者群中CGI过场比动画过场冷门[128][129]。
技术与开发团队
编辑
游戏引擎通常由内部开发:列举的理由包括外包开发的问题。在《薄暮传说》前,开发以项目为基础进行,为每部作品制作新开发工具和引擎。因为支出增长,开发过程改编,并朝使用更易用引擎方向简化[20]。工作室分为两支团队,宿命团队开发《宿命传说》等2D作品,仙乐团队开发3D作品[20]。在公司内部,除了一些核心人员,两个工作室有分别重大[20]。在2011年南梦宫传说被合并前,大部分主要传说游戏都由他们制作[115]。由万代南梦宫内部开发的《遗迹传说》和Alfa System开发的《圣洁传说》是两个重要例外[130][131][10]。Alfa System还开发了许多掌上机衍生作品[20]。在南梦宫传奇被万代南梦宫合并后,原团队和职员在成立新内部开发工作室万代南梦宫工作室时重组[132]。
音乐
编辑
传说系列主要作曲人是樱庭统。他早在《幻想传说》就参与作曲,此后作为自由作曲家的他为几乎全部正篇谱曲[133]。樱庭统标志的乐风在他大多数传说配乐上体现[134]。他还频繁和作曲家田村信二合作[133]。在樱庭统未参与的游戏中,《遗迹传说》由内部作曲家椎名豪作曲[135],《圣洁传说》由中村和宏配乐[136]。樱庭和椎名合作为《热情传说》配乐[137]。系列许多游戏的主题曲采用不同日本歌手的授权歌曲,歌手包括Garent Crow(《永恒传说》)、Deen(《遗迹传说》、《心灵传说》)、Kokia(《圣洁传说》)、滨崎步(《无尽传说》、《无尽传说2》)等[138][139][140][141]。许多早期游戏英文化版删去了主题曲,比如《仙乐传说》用管弦乐版替换了主题歌[142][143]。最早采用日版主题曲的西方版传说作品是《薄暮传说》[144]。
本地化
编辑
传说系列游戏只有PlayStation 2版《宿命传说2》有官方中文版。马场在2012年的采访中表示“目前尚无任何‘亚洲本地化’的计划”[15]。
多部传说作品,特别是大多衍生作品,没有在西方本地化或仅在北美发行:前者如正篇中的《重生传说》和《圣洁传说》,后者如《遗迹传说》[22][30][145]。马场在2013年表示,正篇比衍生作品本地化优先度高。此外他还称,本体化团队有限,他们需要“挑选”在西方发行什么游戏[53]。西方版《永恒传说》名为“宿命传说2”,原因是潜在的商标冲突和充分利用《永恒传说》的知名度[14]。万代南梦宫计划《热情传说》的西方版和日版同年发行[47]。做出此决定乃因《无尽传说》和续作的推延发行,以及西方爱好者对此的反应[88]。爱好者亦有民间翻译,如原版《幻想传说》和《圣洁传说》[10][30]。虽然爱好者强烈要求西方版加入日本配音,但授权问题多制约了万代南梦宫[97]。手机游戏因是和日本专用手机开发商合作,其本地化也被置于低优先度[98]。
译名
编辑
传说系列正编第一作《幻想传说》(Tales of Phantasia)由于剧情含有时间旅行,因此在台湾发售时,被译作“时空幻境”,而在第二作《宿命传说》(Tales of Destiny)发行后,剧情虽无时光旅行,但被当做系列作,译成“时空幻境2”,而在第三作《永恒传说》(Tales of Eternia)发售后,台湾对此作则有“时空幻境3”与“永恒传说”两种不同的称呼,但基本上仍以称呼“时空幻境3”的人占多数,到了系列第四作《宿命传说2》(Tales of Destiny 2)发售后,由于剧情延续于《宿命传说》,无法再被译作“时空幻境4”,故随原始名称译作“宿命传说2”,此后发售的正编系列作亦是对原始名称进行中译,不再有“时空幻境”的译名,而在这之前发售第二、三作也开始被人称做“命运传奇”、“永恒传奇”;“时空幻境2”、“时空幻境3”变成只是少数人的称呼,至于第一作的中文译名仍以“时空幻境”为主流称呼,也有称呼“时空幻境 幻想传奇”的,但并未随原始名称改称做“幻想传奇”[15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