跌倒看似常见,但若处理不当,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。无论是自己摔倒,还是目睹他人跌倒,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都至关重要,那么跌倒后如何处理呢?
一、跌倒后的初步处理
1. 保持冷静:跌倒后,首先要保持镇定,不要惊慌失措。深呼吸,放松身体,尽量减轻疼痛和紧张感。
2. 检查伤情:在移动之前,先检查自己是否受伤。观察是否有疼痛、肿胀、出血或活动受限等症状。如果感到严重不适,应立即呼救或拨打急救电话。
3. 寻求帮助:如果无法自行起身或感到严重不适,应立即寻求他人的帮助。可以大声呼救或拨打急救电话,告知自己的情况和所在位置。
二、跌倒后的自救技巧
1. 利用身边物品:如果身边有椅子、桌子或其他稳固的物体,可以尝试利用它们来支撑身体,帮助自己起身。用手臂或腿部抵住物体,逐渐使身体保持稳定。
2. 缓慢起身:如果感觉没有严重伤害,可以尝试缓慢起身。用手臂支撑地面,先将上半身撑起,然后逐渐抬起腿部,慢慢站立起来。避免突然用力或过度扭动身体,以免加重伤情。
3. 检查周围环境:在起身之前,先检查周围环境是否安全。确认没有障碍物或危险物品,避免在起身过程中再次跌倒。
三、跌倒后的处理
(一)保持冷静,初步评估
摔倒后不要急于起身,先保持冷静,在原地停留片刻,初步感受身体状况,判断是否存在疼痛、麻木、活动受限等情况。尤其要注意颈部、背部、腰部、关节等部位,这些部位受伤后若贸然起身,可能加重损伤。
(二)不同情况的处理措施
1.轻微擦伤、扭伤:若只是皮肤表面擦伤,可用干净的流动水冲洗伤口,去除伤口表面的泥沙、污垢等杂质,再用碘伏或酒精进行消毒,之后涂抹适量的抗生素软膏,如红霉素软膏,并用无菌纱布包扎,防止感染。若是轻微扭伤,在伤后 24 - 48 小时内,可采用冰敷的方式减轻肿胀和疼痛,每次冰敷 15 - 20 分钟,间隔 1 - 2 小时;48 小时后,改为热敷,促进血液循环,加速恢复。
2.疑似骨折或严重损伤:若感到受伤部位剧烈疼痛、出现畸形、异常活动,或无法正常站立、行走,很可能发生了骨折。此时,应尽量保持受伤部位固定不动,避免随意移动或试图复位,防止骨折断端刺伤周围的血管、神经。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,如木板、树枝、杂志等,制作简易夹板对受伤部位进行临时固定,然后尽快拨打 120 急救电话等待救援。
3.头部受伤:如果头部受到撞击,即使表面没有明显伤口,也不能掉以轻心。要密切观察是否出现头痛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、意识模糊、记忆力减退等症状。若出现这些情况,应立即平卧,保持呼吸道通畅,避免随意搬动,等待专业医护人员处理。因为头部受伤可能引发颅内出血等严重后果,及时就医进行头部 CT 等检查十分必要。
4.能够起身的情况:若经过评估,身体没有严重损伤,可尝试缓慢起身。先转为侧卧位,借助手臂支撑慢慢坐起,在原地稍作休息,待身体适应后,再扶着周围牢固的物体,如桌椅、墙壁等,缓缓站立起来。站立后不要马上行走,先观察是否有头晕、乏力等不适,确认无异常后再缓慢移动。
(三)发现他人跌倒如何处理
1.迅速判断环境安全:发现有人跌倒,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,避免伤者受到二次伤害,如远离车辆行驶的道路、有漏电风险的区域等。若环境存在危险,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尽快将伤者转移到安全地带。
2.评估伤者状况:轻拍伤者肩膀,大声询问 “您怎么了?” 观察伤者的意识、呼吸、面色等情况。若伤者意识清醒,可询问其哪里疼痛、是否有基础疾病等信息;若伤者意识不清,应立即检查呼吸和脉搏,判断生命体征是否平稳。
3.采取相应急救措施
(1)意识清醒且无严重损伤:可协助伤者慢慢坐起,在原地休息片刻,并根据伤者的需求提供帮助,如联系家属、拨打 120 等。在等待过程中,持续观察伤者的状况。
(2)意识不清或生命体征异常:立即拨打 120 急救电话,并同时进行心肺复苏(如果伤者呼吸、心跳停止)或其他必要的急救措施。在进行心肺复苏时,要按照标准的操作流程进行,胸外按压的位置为两乳头连线中点,按压深度至少 5 厘米,频率为每分钟 100 - 120 次;人工呼吸时,要确保气道通畅,捏住伤者鼻子,口对口吹气,每次吹气持续 1 秒以上,观察胸廓是否起伏。
(3)怀疑脊柱、颈部损伤: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之前,不要轻易搬动伤者。如果伤者出现呕吐,应将其头偏向一侧,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引起窒息;如果伤者口鼻中有异物,要小心清除,保持呼吸道通畅。
无论是自己跌倒还是帮助他人,后续都要密切关注身体状况。即使当时感觉没有大碍,在接下来的几天内,若出现疼痛加剧、肿胀不消、发热、头晕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检查。 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家居环境(如保持地面干燥、安装扶手)、加强锻炼(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)、合理用药(避免因药物副作用导致头晕、乏力)等方式,降低跌倒发生的概率,守护自身和他人的安全。